您好,欢迎访问浙江国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0577-86660766

【区域研究】温州发展特色小镇初步探讨
来源: | 作者:国宏咨询 | 发布时间: 2019-01-11 | 141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温州特色小镇发展条件
    1.产业发展基础
温州产业基础扎实,产业特色明显,有利于明晰特色小镇产业定位。改革开放至今,由于早期民营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制度落差优势和温商创业精神,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产业得到集聚式发展,“一镇一品”的簇群经济形态较为明显,确立了汽摩配、电气、泵阀等16个特色优势产业、3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200多枚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其中,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和泵阀等传统支柱型产业优势明显,占据温州工业生产总值的五成以上。

    2.人文自然条件
    温州瓯越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生态优美,有利于特色小镇内涵和外延打造。温州历来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价值独特,拥有多项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由于地处浙南沿海,是西太平洋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国家级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众多,风光旖旎。清山秀水、文脉相承,原始古村、民族村寨星罗棋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去陶冶身心、休闲怡情、健康养生。

    3.温商创业精神
    全球温商网络、温商创业精神和巨量民间资本,有利于开展特色小镇投资建设。温州背山面海、人杰地灵,凭借坚定的创业拼搏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意识,温州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谱写了近现代的创业篇章,有超过60多万温州人活跃在全球的93个国家和地区,175万各地创业的温州人在全国170多个城市建有温州商会,创办了2000个商品交易市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国际化营销网络。时至今日,温州民间创业意识依然强盛,创业氛围浓厚。随着温商回归“一号工程”相关工作的大力推进,温商回归投资实体产业、网络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热情较高。全市布局的一批网商创业园、科技孵化园、创意设计园、小微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全面的人才政策,吸引入驻了大批新生代创新创业力量。

    4.城乡建设成效
    温州城市化和城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围绕“时尚之都、山水智城、民营高地、温商家园”的定位,全市道路系统、能源、通信、水利、市政、防灾减灾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市域经济生活圈,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加强。都市核心城区能级不断提升,滨江商务区、城市中央绿轴、温州生态园、双屿综合整治等“3+1”亮点区块建设取得突破,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有力推进,各县(市)新城区靓丽形象逐步呈现。

    二、存在问题
    1.受客观因素影响,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成效偏低
    产业发展方向出现错位。省级特色小镇对七大主导产业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将温州许多极具传统优势的特色产业排除在外,而这些产业大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小区域集聚,原本非常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和建设要求,而受限于“7+1”产业框架,难以发挥本身优势条件进行申报,只能以类同产业申报,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当期总体经济形势不好。至今为止,我市“三大风险”(金融风险、房地产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企业投资意愿降入历史最低,招商工作难度依然巨大。因此,尽管各地申报热情较高,但由于难以达到对特色小镇申报要求的投资门槛,多数小镇折戟而返。

    2.初步探索阶段,对特色小镇的创建动机不明确
    首先表现为以争取政策红利为目的,忽视特色小镇发展要义。省、市级特色小镇在土地要素保障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有着优厚的配套政策,但政策兑现需在通过年度考核或创建验收之后,旨在奖励成效突出的实施主体。如果本末倒置地推进小镇建设,将可能因成效甚微而未能达到考核验收要求而引起资源要素的浪费。

    其次,对能否创建成功表示担忧,存在畏难心理。特色小镇创建制摒弃了以往“先挂牌再建设”的发展模式,主推“干中给政策、干成授牌子”。个别地方对特色小镇的考核要求、监测机制和排名降级较为忧虑,担心“宽进”之后的“严出”较难完成,尤其对未能通过年度考核的降级或除名处理存在较大压力,从而影响特色小镇创建积极性。

    3.具体谋划阶段,对特色小镇的内涵认识不到位
    首先表现为对特色小镇的本质认识不清,发展思维受限。相较于产业园区和传统乡镇,特色小镇的规划重点在于产、镇、人的有机融合。部分申报单位对特色小镇的理解过于机械,认为简单的“产业区+景区+生活区”的组合即可达到特色小镇的构架要求,从而忽略其内在关联性,划归出非连续的建设范围,或突破文件明确规定的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

    其次是对发展产业的定位不清,思路不开阔。特色小镇要有非常清晰的单一产业定位,聚焦新兴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我市较多传统的产业集群未必都能符合特色小镇“7+1”的产业要求,部分主管单位存在“现有产业基础是最大现实”,缺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谋求创新特色发展的动力。抑或是为创造产业特色,生拉硬拽地将所谓的多个特色要素进行打包组合,反而找不到特色发展主线。

    4.实施建设阶段,对特色小镇的推进建设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大企业投资项目进度滞后。我市乃至全省都存在由一两个投资主体独撑大局的现象。一旦大项目投资主体因各种原因暂缓开发建设,特色小镇创建将马上面临停滞的尴尬局面。即时政府与企业已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但由于投资金额巨大,不确定因素较多,小镇建设推进速度受限。

    其次为企业主体引进情况不容乐观。受国内外投资环境、生产要素成本、可建设用地与指标等多方面影响,企业投资意愿较低。除主导大企业外,小镇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产业项目招商与落地的难度较大,后续开发显得困难重重。再加上本地科技支撑不足,在吸引高端项目上显得有心无力。

    此外,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小镇部分区块建设条件单薄,尚需投入较多资金进行道路、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又由于难以建立合适的开发建设机制,资金来源趋紧,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政策处理成本较高,导致公共配套建设进度放缓,反过来又对项目引入与小镇建设带来诸多限制。    



    三、温州特色小镇的培育发展路径
    (一)以产业为根,加快产业优势突出的小镇培育
    1.强化战略投资者和平台企业的引进与培育
    特色小镇建设要明确由企业为主的项目推进机制,强化企业建设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战略投资者引进和名企培育,突出产业生态链打造,推动形成“航母战斗群”式的产业有机综合体。在科技孵化器、小微创业园等现实基础上,扶持发展一批大众创业型特色小镇,以大众创业者为核心,集聚创意、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提升开放性与包容性,不断强化“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崇尚人才”创业文化氛围,强化创业辅导,实施“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辅导体系。

    建立完善以市场价格为信号,引导资源要素流动及配置的科学机制,以市场的透明公正、规范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价格竞争手段实现特色小镇投资建设各项目的优胜劣汰。全方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企业,集聚一批金融、保险、外贸、财务、税务、法律、管理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信息中介、人力资源服务、技术与流程服务外包类中介机构;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2.加速科技创新体系下的工业高新化和信息化
    工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产业集聚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重点考虑电气、汽摩配、泵阀、鞋革和服装等传统产业如何利用知识、技术与管理上的创新,实现与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加快利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广泛联系,经过产业内部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根据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推进工业小镇“机器换人”行动,组织实施“物联网”、“智慧工厂”等项目,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制造水平。并依托“互联网+”和大物流运作体系,不断优化产品营销、输运和技术服务。

    其次,大力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点围绕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所需要的技术,调整优化科研开发投入结构,加大新增技术创新投资向拥有自主知识产业的核心技术倾斜。鼓励工业小镇建设一批服务于小镇特色产业的工业设计基地,实施产品与装备智能化开发行动。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大中型企业或行业建立研发中心,推进高科技产业转化、孵化基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抱团设立“共同出资、联合委托、共享成果”的“创新联盟”;推进由政府建设或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3.建立强有力、相对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管理模式,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规划制定、项目建设、工作协调、人才引进、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强力推进。完善制度措施,市级层面在项目审批、规划管理、土地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地方特色小镇管理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在资金、资源上给予支持。立足于推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无障碍市场流转体制,推进要素市场、商品市场等制度对接、统一互联,形成有利于市场流转、资源配置和高效监管的发展模式。

    引入高效率行政服务机构入驻特色小镇,优化小镇企业办事流程,实施商事登记办理不出镇。通过在特色小镇内设置办事专窗,具体负责名称预先核准、企业登记注册、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办理以及咨询答复工作,并最终由小镇专窗完成证照的发放,实现企业不出镇办理证照。对于在特色小镇登记注册的企业,加快其登记审批流程,压缩设立登记的审批过程,推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三项证件“三证联办”制度,帮助企业尽快取得营业资格,推进项目落地。

    (二)以文化为魂,推进人文底蕴深厚的小镇发展
    1.深入运用文化元素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温州有着特色鲜明的瓯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商贸文化等。各个类型的特色小镇创建均需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并积极打造创新文化、社区文化。充分利用历史文脉与古建筑反映小镇文化,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善于运用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以小镇设计中物质的与非物质因素为载体,将特色文化融入到小镇建筑、产品或服务中去,以体现特色小镇文化的鲜活性与传承性。

    强化“温州记忆”,积极打造文化艺术场馆,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兴办民间博物馆,以及企业文化墙等文化载体。切实加强各类文化艺术演出、企业文化宣传路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将无形的人文(如小镇的历史文脉、地方精神、企业文化等)与有形的载体(如小镇人文艺场馆、文化活动、特色建筑等)有机组合,以精神文化层面与实体景观风貌来显现小镇的文化特色。

    2.推动实施差异化发展挖掘旅游功能
    旅游功能作为特色小镇创建必备条件之一,各个特色小镇需进行积极探索,加快特色主导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互动,除发展传统景区旅游外,研究开发旅游新业态,延长特色产业链,发展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差异化发展,打造特征明显的旅游目的地。提炼每个特色小镇的重点元素,把每一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特色魅力集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不断强化小镇与周边元素的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实现联动发展。

    打造独属于特色小镇的景观标志物,具体运用于小镇客厅、中心广场、街心公园和社区街道,让游客一眼辨认出这个小镇的发展理念和核心内容。打造网状发散式的差异化景观,对于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景观构建上需注重历史性、科学性、地标性、安全性,将自然生态文化建筑雕刻艺术作品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区,将本地杰出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的雕像放在中央公园,把睦邻和谐文化展现在社区之中等,都将成为小镇旅游的观景点。

    3.遵循文旅联动精品化发展路线
    在打造产业小镇基础上,通过蓄积文化价值、开发旅游功能,不断促进产业间融合,推进主导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互动,将具有历史厚重感和蓬勃生命力的特色小镇的文化元素与旅游融为一体,将文化打造为旅游核心吸引物,走文旅精品化和国际化路线,提升特色小镇文化内涵与游憩适宜性。

    ——依托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发展工业旅游。工业制造类小镇应以厂区景观、工业生产流程、工业企业文化等相关工业因素为载体,开展工业旅游。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亦有利于促进制造业打造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模式、发展增值服务、延伸产业价值链。

    ——依托养生文化、长寿文化,发展健康旅游。健康类小镇要围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发森林养生、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养生度假产品。大力推进海钓矶钓、渔港渔村、海岛运动等休闲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海洋运动健康旅游。

    ——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体验旅游。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带,培育一批古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整合各类博物馆、名人故居、古堡遗址、古村古镇等资源,承办文化旅游节、创建试验基地、开展技艺传承工作室,推动民俗文化传承。

    ——依托红色文化,发展教学旅游。充分挖掘和利用小镇所在镇区、县市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革命教学旅游。强化编制或完善红色旅游路线图,建设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重点加强红色旅游经典场景建设。

    ——依托生态文化,发展景观旅游。充分发挥生态型旅游小镇的自然禀赋,大力推动一批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积极利用洞头、南麂及海岸景观带等独特滨海资源,加快推进邮轮泊港、游艇基地建设,发展高端和大众兼备的蓝色海洋旅游。

    ——依托创新文化,发展休闲旅游。以时尚文化、月光文化、休闲文化等创新文化为基础,探索发展各类形式的休闲旅游。建设和改造美食街、精品街、娱乐咖啡酒吧街等特色街区,发展“不夜小镇”时尚消费、精品休闲旅游。

    (三)以生态为基,推进民生福祉跃升的小镇建设
    1.遵循产、镇、人、文融合发展理念
    相较于产业园区和传统乡镇,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产、镇、人有机融合的发展理念。由于特色小镇聚焦智力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基金、信息经济、健康养生等,和技术密集型的传统特色产业,如装备制造、时尚轻工等,其产业发展对高端要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表现在在人才汇集与扎根方面。不同于条块分明的产业园区或居住社区,在特色小镇,一群人促成了一个镇,同时也提升了一个产业,遵循的是相融相生的发展模式。

    因此,要着力构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同时,由于特色小镇多位于城市郊区,虽然其部分城镇服务功能可依托周边中心城市来提供,但其内部服务功能,如商务办公、休憩休闲、舒适人居、餐饮酒店,以及公共图书馆、实验室等,仍需进行较为完善的规划与布局,乃至达到适度超前,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加快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
    特色小镇要成为一片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热土,没有优良的设施条件,高端产业项目和一流才智资源不可能在此集聚。因此,按照“产业社区”模式提升完善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布局,科学布局办公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区,促进产城融合。充分利用“三旧”资源(旧厂房、旧市场、旧村),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生产用房、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文化场馆和休闲商业服务场所。

    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强化公共绿地、生态廊道建设,做好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后的生态修复。对城镇绿地及水系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城镇绿地的传统脉络和生态肌理,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推进小镇绿带建设,打造一批集景观营造、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富有人文内涵的示范工程,提升小镇布局绿化水平。通过对传统居住习惯的回归和继承,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赋予小镇更旺盛的生命力。

    3.扩展优质多样的公共服务供给
    特色小镇作为人才汇聚的新载体,需要有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强化社区功能完善。根据特色小镇人口集聚规模及增长趋势,统筹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针对高层次人才,重点提升子女教育、就医、文化服务、运动健身等功能,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针对创业青年人,突出公共交通、时尚消费、无线WIFI、休闲娱乐等功能,降低生活成本。

    不断完善镇民便利生活条件,突出“智慧城镇”功能,在特色小镇范围内全面提升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政府智慧管理、发展智慧社区、培育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小镇”。高起点整合建设智慧小镇运行管理服务中心,集中监测和管理小镇运行,提升小镇运行效能和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按照“一平台、多渠道”模式,建设特色小镇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智慧门户、微信、APP、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